通俗唱法教学培训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原也称流行唱法)始于中国二十世纪30年代得到广泛的流传。其特点是声音自然,近似说话,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各有不同,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到了1920年以后,这两种不同的音乐演唱风格,由于流行歌曲的歌唱者开始用话筒而产生了分歧,因为它不在需要把声音唱的很大的技巧,这启发了白人歌者丢开节拍稳定的音调和拍子。这种朗诵或讲读的歌唱风格,采用口语的形式和句读,对声音的炫耀也不象古典声乐歌唱者那么强调,或那么注意保持明确的旋律线,这时歌手的声音都具有轻松、圆润、亲切的色泽。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通俗唱法以青年为中心,可以说是:写青年,唱青年。青年唱,青年听。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随着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的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政治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文化上的禁锢被解除,国门大开,首先是港台通俗音乐一拥而进,形成热潮。这决不仅仅是因为年轻人在经济上的独立,而是由于流行音乐有青春活力。展示了人们是如何生活的意愿。同时,一大批通俗歌手不断涌现,并且风格各异,五彩缤纷。通俗歌曲从此也受到了国家和人民以及音乐界的极大关注和重视。 哈哈。
|